沉香

A君通过B君向C君捐赠一百元,B君在完成资金转移过程中,并未对资金进行截流,于是有了公益零成本之说。

抬出这样好像是优势的概念,基本都是民间组织或宗教组织,或新入行的激进者。

正规的基金会是没有零成本一说的,他们在执行慈善项目时,所涉及到的行为付出,都产生慈善管理成本。

民间组织忽略了长期的执行成本,所以在他们逐渐成长过程中,经常思考两个问题:资金来源与生存保障。

零成本说法长期存在,是因为该概念在私募过程中更易被捐赠人接受。

慈善法对管理费做出明确规定,即年度总支出的10%,中间还有个重要问题需要明确,即慈善链中、得到的管理成本分配比例。

举例:A君从B君处募集到一百元,通过地方组织C君,转移到受助人D君处,期间也可能会出现E君,对受助人的资金进行监管。由此可以看到,一个慈善链条大约会产生2-3次资金中转。但他们的管理成本都计算在唯一产生的10%之内。(正如文章开篇第一段落所述,目前有网络众筹也号称零提取,正因为如此,缺乏审核与机构合作机制、后期跟进与资金管理的失缺,引发慈善事件。)

为什么要通过数据来分流慈善行为呢?一是通过分流,发挥各方优势,降低了慈善运作成本。二是精准细分服务,避免重复与无效慈善。在慈善服务过程中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介入,除了资金外,更多的是心理、技能、思想上的援助。

再回到公益零成本的话题,我考察过很多重疾救助基金项目,有很多初创慈善项目做了转型改革,从最初的个人捐助改变为疾控宣传、特殊病种筛查、医疗设施援助、慈善项目发展培训或支持当中。因为,他们觉得这样做才更具价值。

有些项目发起人说,管理经费由发起人承担,这并不可取,也并不高尚。

随着求助量增大,慈善项目必然会扩大受助入围难度。得失、梦想之间,当事人无以言述。

总得来说,好的慈善是从我们自身做起、建立风控思想,降低家庭危机,尊重及促进法制健全。

当经历过爱、失去、苦难,心才会回家,这就是慈善的本意。

——时评2018.07.13






评论

© BPCMVS | Powered by LOFTER